漫遊農村一日遊(二):龍潭三水村及大北坑

IMG_0589.JPG  

離開楊梅永寧社區後,到了第二站是龍潭鄉的大北坑社區

桃園縣龍潭鄉三水地區,在民國八十年起,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列入山坡地農村綜合發展規劃建設計劃區,經規劃後,自八十一年度起,依規劃內涵分期辦理治山防災及富麗農村建設工作,於八十五年,再大北坑設立龍潭三水水土保持戶外教室已辦理水土保持教育宣導工作,提升國人對土水資源保育的認識與重視。 由於政府的輔導及當地民的努力配合下,本地區依規劃完成了涼亭、步道、停車場、農塘整治、野溪治理、環境綠美化、水土保持戶外教室解說設施等工作,而在不破壞農村原有風貌及保育水土資源原則下,改善了農村生活環境品質,提升了農民的經濟收入,使本地區成為兼具坡地農業生產特色即具有休閒遊憩功能之地區,寓教於樂最佳地區,朝向人文、產業、生態、教育的富麗農村目標邁進。(引用自農村再生培根計畫)

龍潭三水地區在民國80年就已規劃水土保持工作,更設置了水土保持戶外教室

不過來到這裡第一件事就是先解決飢腸轆轆的肚子,這次安排用餐的地點是山水緣餐廳,不過在用餐前還是要先聽完簡報。

IMG_0481.JPG

IMG_0486.JPG

這次在餐廳內用餐方式與以往由社區來烹煮的方式不同,菜色還不錯 

IMG_0497.JPG IMG_0501.JPG IMG_0499.JPG IMG_0495.JPG

IMG_0490.JPG IMG_0492.JPG IMG_0489.JPG IMG_0488.JPG

當然從停車場走到餐廳約500公尺距離,沿途的規劃及設計還不錯。比較顯目的就是磚雕藝術牆,常見的就是客家詩詞、歌曲,在客家庄常會看到類似的創意,包括東勢客家文化園區或軟橋彩繪村都有。

IMG_0549.JPG

IMG_0532.JPG

IMG_0477.JPG

不免俗的又要來張大合照了….不過合照的地點這個巨石蠻壯觀的

IMG_0472.JPG

走在水保戶外教室,可以看到很多水保局設置的教學牌面,都是應用在這風景優美的環境中,除了可以欣賞美景外,還可以學到一些知識哦!

IMG_0539.JPG  

山邊溝是在山坡面上,每隔適當的距離,沿等高方向所建造出的淺三角形溝。 山邊溝可以減短坡長,分段截洩逕流,防止沖蝕,也可以提供田間作業道路,因此是最受歡迎的一種利用方式。

IMG_0543.JPG   

IMG_0476.JPG

等高耕作-將山坡地沿等高方向開發成小階梯的方式實施犁、作畦及栽培等作業,如此除了可以增加雨水滲透進入地表的機會與蓄積雨水的功能外,並可減少地表水的快速流失及導致土壤沖蝕。

當地茶農說早期茶樹是隨便重,後來用了等高耕作後,收成也有增加哦!

IMG_0461.JPG


當天因為山水緣餐廳另有喜宴,所以江家古厝「濟陽堂」前停了不少車

IMG_0508.JPG

江家古厝「濟陽堂」

江家古厝「濟陽堂」,1堂4橫屋,典型的客家傳統建築,至今(民國101年)已有100餘年的歷史。江家祖先於清康熙、雍正年間離鄉背景渡海來台,總是對祖先的遺訓銘記在心,如此飲水思源,慎宗追遠的精神,可由這些古厝的「堂號」一覽無遺。 來台第6代的24世祖,近傳公選擇在龍潭庄三洽水大北坑北邊落腳。綿延子孫後代,附近居民以江姓為主,歷代務農,是典型的耕讀世家。大廳牆面是由大陸的匠師陳建所畫的水墨圖案(據傳是提著油燈及鴨片菸侍候下完成的),門面上傳統裝飾圖案多具有教化功能,竹節窗格、大石板、燕子磚、繪木建材等,處處可見到江家當年顯赫的情形。今(民國101年),古厝仍保持的很完整,是很珍貴的文化遺產。 後因地層滑動及人丁興旺,選定現址興建新厝。「江家新屋」建成以後,正廳3間廂房,兩側東、西廂房各2棟,其中內廂房各5間、外廂房各6間,新厝共計25間廂房,皆可相通。外觀形式為「五虎下山」客家式建築,佔地約2000坪。內院由1面圍牆與前庭區隔,前庭與外埕又有1道矮牆,門開在面對正廳之右側,也就是龍邊,曲折前進始可到達內院,於當時是非常華麗富貴之建築。引用自水保局農村好讚

由於古厝跟江夏堂一樣還有居住使用,就無法進去參觀了,因為有翻修過,所以比較古老的地方有些已不明顯。甘單覺得這裡的磚倒是比較特殊,燒出來的顏色蠻多的,聽說都是自己用柴燒窯燒出來的。半月池是蠻氣派的….而且都有保持及整修。而原本知道客家人傳統將較大的山谷稱為「湖」,如九芎湖;將較小的山谷稱為「窩」,如箭竹窩;來到這裡聽了導覽解說才知道還有「坑」,是指更小的山谷,像這次來的大北坑就是了。

IMG_0516.JPG

IMG_0521.JPG IMG_0520.JPG

IMG_0519.JPG IMG_0517.JPG

IMG_0513.JPG

IMG_0510.JPG


來到龍潭鄉三和社區的三元宮集合,我們在聽完社區解說後便往瓜閒寮戶外教室走去,走在這段步道上,沿途植物種類蠻多的,當然解說老師也很仔細的介紹給大家認識。漸漸的會走進茶園及小徑,兩側的坡堤都是水保局長年的挹注經費及維護,才有這番成果,還有社區夥伴的低碳理念及熱忱讓整個社區都很樂意讓環境更美好。

今天的導覽老謝金棋說,三和社區有五樣老東西,個個都是寶,「一是老人、二是老樹、三是老房子、四是老駁坎、五是老鄉音。」老樹、老房子、老駁坎、老鄉音要維護保存,老人則要改造,要打破農村長期封閉及農民的自卑與孤立,在退動社造的過程中慢慢的循循善誘,改變他們老即無用的傳統舊有的觀念。如今三和社區不但建立花布工作坊、醃乾食材工作坊、瓜瓜樂農場、米食工作坊及鄉勇工作隊,也開闢二處老人關懷據點。 

三和村面積約 6.16 平方公里,屬綠色階梯地形,山坡谷地間錯,疊疊青山、彎彎流水,優美休閒小道,展現出原始農村風貌。站在村內最高處乳姑山與華視轉播站可以眺望台北 101 大樓及北台灣的都市街景,乳姑山的日出及晚霞更是美不勝收。近年村內積極推動生活、生產、生態三生一體的休閒產業,已有田園餐廳 3 家,各具風味。村內重要建築設施有三和國小、三元宮、龍潭鄉公墓公園、龍潭鄉店仔湖垃圾場、軍方彈藥庫…等,農產以茶葉、稻作為主;此外華映、友達兩大電子廠亦設於本村內,為鄉民造就不少工作機會。引用自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樂活茶香好客村—龍潭鄉三洽水地區

IMG_0557.JPG 

IMG_0567.JPG IMG_0565.JPG

路旁的客家俚語及歌詞又再次出現了,而且這樣的設計看起來還蠻吸引人的

IMG_0585.JPG

不時會看到地上有山猴的圖案,仔細還可區分公猴及母猴呢!看的出來有那些地方不同嗎??至於為什麼會有山猴圖像出現呢?? 因為三和社區跟別人說三和社區時,常會錯聽成山猴(客家腔)…..

IMG_0579.JPG IMG_0577.JPG

IMG_0575.JPG

而茶樹及苦茶樹則是這裡種植最多的經濟作物,特別是苦茶樹,現在可是其貨可居哦!非常搶手的!

IMG_0591.JPG

IMG_0583.JPG

IMG_0582.JPG

崴崴和阿雅因為常出來活動,因此也不會怕陌生,反而會幫忙帶小弟弟及小妹妹,這位阿飄妹妹就是今天新認識的朋友

IMG_0624.JPG

經過茶園時又開始跳拍了,這次的陣容更大,而且在我們往前行後,後面的夥伴也都有樣學樣的學起跳拍了

IMG_0617.JPG

綠色碼頭……這是??

IMG_0618.JPG        

這裡是停車場,四週都綠油油的!所以稱為綠色碼頭,名字還取得有趣呢!

IMG_0619.JPG

從這裡開始就是步道了…不過距離不長!

IMG_0630.JPG  

終於看到它的真面目了,這樣東西對早期居住在山上的客家或原住民蠻重要的,是重要的染色劑來源,我印象中好像是染成褐色的吧!………它叫 “薯糧” !!

IMG_0632.JPG

步道尾端接到馬路,路旁有座半崎瓜閑寮,半崎應該是半山坡的意思,這座半崎瓜閑寮的取名還蠻符合實際的意境,這裡還有客家的熱情好客-奉茶。因為我們是第三組,所以到這時已經滿滿都是其他兩組的團員了。

IMG_0636.JPG

IMG_0658.JPG

IMG_0637.JPG

這裡同時也是環境教育中心,坐在這裡其實還蠻涼爽的。 

IMG_0653.JPG

還有社區夥伴很熱情的為大家準備茶水

IMG_0640.JPG

農產品的販賣自然是免不了,而且包裝設計還蠻特別的

IMG_0638.JPG

崴崴則很開心的去炒花生糖…. 

IMG_0646.JPG IMG_0645.JPG

在往三元宮走回去的路上,驚見夕陽灑在芒花上,那片金黃隨著寒風而擺動,雖然有點冷冽,但~真的很美。不過在欣賞這片美景時,我錯過了百年桐花樹……殘念

IMG_0668.JPG

這片老苦茶樹林整個樹皮跟之前看到的不同,走在林中,別有一番風情。

IMG_0684.JPG

沿途還有些正在興建的特色建築,應該也是水保局或社區規劃的,利用磚造房屋施以木片來修飾外牆的特色,還蠻吸睛的

IMG_0688.JPG

而對面則興建類似大型開放式集會場所的感覺,屋外則有以泥土塑型的可愛捏塑,看起來蠻隨興捏的,看得出來是什麼嗎?

IMG_0691.JPG  

IMG_0690.JPG

第一次走訪了桃園社區營造,也許是因為主題不同,所以有別於其他縣市,總算也是走過一回了,希望桃園的這類型的活動可以再增加些,像別的縣市社區那麼活絡些,期待明年水保局安排的活動能再有更多的驚喜。辛苦了,今天所有忙碌的社區夥伴們,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