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秀林水源部落pajiq|巴奇克竹坊無菜單料理及Mwaray da手編故事

DSC_1556

砂婆礑溪是美崙溪的的源頭之一,更是花蓮市重要的水源地,在砂婆礑溪與美崙溪匯流處,有一群太魯閣族人在此世居,這裡是水源部落。有著高山為屏障及兩條溪匯流,這裡有著得天獨厚清淨的天然環境,使這裡的野菜生長茂盛,巴奇克(同巴支可)pajiq為部落舊名,語意即「野菜遍生的意思」。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記載水原部落原名為「巴支可」,於民國42年獨立成一小村為「佐倉村」,而民國47改為水源村。在日治時期,日人將附近山上的部落勸導下山,到巴支可社的下方台地,也就是現今的水源現址。

DSC_1463

巴奇克竹坊是幾年前配合社區文化發展所興建的,以傳統方式興建,屋身下半部為砌石及水泥為主,其餘屋身、屋頂都是以竹子為建材搭起,整個建築未使用釘子,而是以籐編繩將其繫緊牢固。

DSC_1464

巴奇克竹坊

巴奇克竹坊除了具有傳統特色的建築外,裡頭也陳列一些有關太魯閣族的文物,仔細端看會發現有些地方和賽德克族或是泰雅族有關或是相似。除了展示文物外,這裡也算是部落廚房,除了野菜風味料理外,這裡還有鮮為人知的「部落風味無菜單料理」,而且費用為350元至600元左右,非常平價實惠。

DSC_1470

舊照片裡長者的紋面和燦爛的笑容,吸引著我們去注意這裡的文化,在語言文與賽德克族相通,其他生活方面便與泰雅族蠻接近的,像是紡織及狩獵方面是男性與女性必備的技能,成年需具備這些技能始能紋面,也深信死後要先經過一座彩虹橋才能到達另一個世界,那裡有祖靈與長老守候。

DSC_1468

除了傳統文物外,也有部落風味餐的介紹,特別是介紹這裡的野菜,包活山蘇、構樹、蕗蕎、龍葵、腎蕨等等,如果不懂得這些野菜,部落還有設計導覽行程認識這些野菜。

DSC_1550

馬告更是這裡廚師拿手絕活,巧妙運用在多樣菜色中,稱呼她為馬告膳魔師一點都不為過!連迎賓用的「馬告蜜茶」都清甜好渴、生津止渴。

DSC_1475

巴奇克竹坊平時也有幫其他族人或機關團體外燴部落風味餐,這天下午正好在忙著準備竹筒飯。

DSC_1472

香蕉糯米飯DIY

原以為香蕉糯米飯因為少見,所以比較複雜,原來簡單到比粽子或竹筒飯還容易,材料只有很簡單的圓糯米、香蕉、香蕉葉及棉繩。

DSC_1478

將香蕉壓泥與圓糯米均勻拌均後將適當份量置於香蕉葉中,捲成柱狀後以棉繩將兩端束緊即完成。到目前還是很簡單,只是每個人包的樣子實在是差太多了,環肥燕瘦統統都有。

DSC_1480

在太魯閣族傳統家屋裡體驗香蕉糯米飯DIY實在是蠻有感情及復古味。

DSC_1486

將香蕉糯米飯包好後準備送去蒸熟,晚一點的午餐可以嚐到自己動手做的成果。

DSC_1497

DSC_1503

午餐從置筷的布包、裝野菜的竹篩都讓這頓飯有著濃濃的家常味及部落風情,在完成糯米飯到用餐的空檔,我們外出聽部落導覽,用心來感受部落的純樸與寧靜。

DSC_1536

滿滿一大簍各式野菜的食用方式很簡單,就是放進火鍋裡清燙,火鍋的呈現有點像是東北酸菜鍋的樣子在中間放置炭火,只是少了那一段煙囪而已。

DSC_1544

DSC_1573

這些涼拌菜出自於社區媽媽的好手藝,除了團膳外,這裡還有無菜單風味料理,應該算是花蓮市隱藏版的無菜單料理餐廳,非熟門熟路還不知道這裡呢!海菜的椒味很香,四疊涼拌菜又以左下角西生菜拌紅肉李最特殊,果香及西生菜的脆度拌在一起還蠻開胃的,另外二道沙拉及山豬皮也很美味,在取捨之間較偏愛西生菜拌紅肉李這道。

DSC_1542

每道菜上菜時都會介紹什麼食材及做法,比較特別是她很會運用「馬告」入菜,稱她為「馬告膳魔師」應該不為過了。

DSC_1548

前面所提的竹筒飯及香蕉糯米飯都是這一餐的主食,原味的竹筒飯和略甜的香蕉糯米飯淋上一點特調馬告沾醬還真的不錯。

DSC_1553

DSC_1568

這道烤竹雞非常非常的入味,將竹雞醃到飄香,微鹹微甜又有香氣適當的香料味,烤到外皮酥脆,讓我忍不住多抓二塊嚐嚐。

DSC_1556

起司捲裡除了主角起司之外,還有了一小片山蘇,讓Q勁十足的口感中多了一點山藥的脆度,相當特別。

DSC_1562

DSC_1566

以馬告及少許黑胡椒醬混合的鐵板山苦瓜豆腐也與一般嚐到單純加了黑胡椒的香氣略有差異,比例拿捏好的話,會讓味道多一點變化,也會讓馬告味道再突出些。

DSC_1565

這道鴨肉以馬告等香料提味,竟然可以讓肉質軟嫩不柴不乾,莫非是不老鴨……,必點啊!

DSC_1569

豬腳、筍干及加入馬告入菜燉湯,看起來比較像是部落風味佛跳牆,特別也是以甕來盛裝。

DSC_1570

甜點則是由小米粥改良,有小米酒、蜂蜜的香味,冰鎮過頗有口感。

DSC_1572

部落導覽

在香腸糯米飯DIY結束到享用午餐之間,我們到部落附近走走,水源國小圍牆上都是有關太魯閣族的故事,一路走去加上有族人的解說,很容易認識及瞭解他們的文化。

DSC_1507

狩獵、編織及彩虹橋傳說等等,實在是與泰雅族很相近。

DSC_1511

在水源部落經常會看到兩側圍牆都有彩虹般的馬賽克拼貼,路上來往的車輛不多,十分寧靜。

DSC_1513

美織織品工坊Mwaray da

Mwaray da」的意思是指部落織女們用單純心意,延續老人家的傳統技藝,目前只有四位成員組成,由彼此喜愛傳統手織而認識並分享織作而聚在一起。

Mwaray da成員:宋美枝 Meyce Yusi(美織織品工坊)、黃釆晴 Tipos Olat(采晴工作室)、曾玉樺 Pitay Tadaw
朱秀玲 Sukluman Ali

DSC_1514

工作室內美枝老師為大家解說手織的溫度及傳統的美感,光是看著這二台傳承下來富有歲月的編織機,隨著老師們手上的梭子經緯交錯透過每一條慢慢織出,觸摸織好的布經由指尖傳來的是堅持的心意。為了找回族人相關的圖騰,到處拜訪年長的織女們,透過口述及反覆摸索找回各種具有意涵的圖案。

DSC_1517

老師又說著以前太魯閣族在嫁女兒時都會織一條床布,當作最美的祝福。從手織布的速度可想而知,那算是相當費工的,特別是要織出特別的圖案及家徽,對每位媽媽而言,應該是最美的甜蜜祝福吧!

DSC_1527

為了讓更多的朋友瞭解太魯閣族的手織文化,特別設計了簡單的手作,將手織與卡片結合,將這份祝福寄給遠方的朋友。

DSC_1532

巴奇克竹坊前有部落導覽地圖,比較有特色的包括威朗紀念教會、溪畔公園及高砂神社,聽說神社的鳥居在之前尚未重視文物保存前已遭破壞推倒,而高砂神社目前為私人土地,所以閒置荒廢在此,相當可惜。目前推動的文化體驗包含導覽解說、DIY體驗及綠色生機簡餐,有興趣的可以參考文末的連絡方式。除此之外,這次參訪看到的亮點還蠻吸引我的是「部落風味無菜單料理」,另一部份則是具有歷史的百年紡織機及太魯閣族的手工編織特色。

DSC_1466

花蓮縣砂婆礑文化發展協會、巴奇克竹坊

  • 地址:花蓮縣秀林鄉水源村111-2號
  • 營業時間:10:00-21:00
  • 電話:03-8563008、03-8568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