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秀林加灣部落|欣賞部落童畫神話 聆聽山林中的音樂對話(部落導覽/原住民風味餐/獵人體驗/音樂)

chiawan-taroko-37

擺開連日多雨的陰霾,終於順利來到花蓮秀林鄉景美村的加灣部落,加灣部落Qowgan多數為以太魯閣族人,民國42年(1953年)歸為一村,初名加灣,2年後因當地景色優美故又改稱景美。約在400年前由南投仁愛鄉翻越中央山脈移居於此,人口數曾多達300社,血統及語言與泰雅族、賽德克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曾經在立霧溪流域、西卡拉汗流域、三棧溪流域生活。

加灣部落Qowgan為「大竹子」之意,東鄰太平洋、西倚加禮宛山,日據時代前期,日本政府為了招降太魯閣族人前後花了19年之久,歷經數場戰役始將太魯閣族人由太魯閣遷移至加灣部落附近,以便於管理,並將太魯閣一帶劃定為國家公園。加灣部落地形為狹長形,從北至南莫約三公里,倚山面海且有台鐵東部幹線穿越。

 

加灣部落導覽

目前花蓮縣秀林鄉秀林社區發展協會有辦理加灣部落深度體驗活動,行程包括加灣部落導覽、摘採野菜、部落巡禮、手作DIY及太式料理,這個太式料理不是泰式料理,是道地的太魯閣族的傳統料理。部落巡禮大約是2公里左右,悠閒的在部落散步,看看部落的生活及一些不常見傳統文化。

chiawan-taroko-25

 

部落裡天真無邪充滿想像的童畫

有別其他部落的彩繪,部落彩繪是由低年級及幼稚園的小朋友經由耆老口述太魯閣族人傳統文化後,憑著想像力自由創作,而籬笆前不時有東部幹線火車急駛而過,亦成為部落的特色之一。

chiawan-taroko-26

 

太魯閣族傳統家屋中都會放置三個石頭圍著火堆,稱為三生一灶,三生即為父親、母親及子女共組家庭,火視為延續生命的傳承,在部落裡不時會看到相當有趣的插圖,都有其典故由來。

chiawan-taroko-29

 

景美國小(照片)是部落裡孩子的天堂,圖書館外牆相當吸睛。循著學校後方的小徑,兩側遍種山蘇,往上步行數百公尺可到加灣神社,同時也可看到太平洋,下山時順便體驗採集山蘇做為午餐之用。

chiawan-taroko-32

 

山中秘境-加灣神社

如同之前到訪的水源部落Pajiq一樣,熟悉以各種野菜為食,常見的包含野莧菜、颱風草、山蘇、刺蔥、龍葵、昭和草、藤心、樹豆等等,部落族人擅長採集、種植野菜並料理美味菜餚。太魯閣族有紋面的傳統,包括男性要學習狩獵、女性則擅長編織。

chiawan-taroko-51

 

加灣部落裡的神社建造於1938年,是為當時的信仰、祭儀甚至行政中心。過去神社遺跡被草木及碎石掩埋,近期透過社區營造工作以維遺址完整。前陣子花蓮部落新美學的工作假期招募一群熱血的志工夥伴,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將加灣神社的環境重新整理及修膳,重現神社原本的風貌。

chiawan-taroko-36

 

砌石技術是太魯閣族人的傳統,早期家屋亦會運用砌石技術,類似半穴居低於地面,屋牆再以砌石及竹子搭建,以籐編穩固樑柱及結構。

chiawan-taroko-41

chiawan-taroko-42

 

離開神社後,前往太魯閣文化產業園區的路上發現這裡的水圳水質相當清澈。

chiawan-taroko-54

 

加灣部落-趣遊加灣 文化x生態體驗遊程

  • 指導單位: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 主辦單位: 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
  • 執行單位: 雅比斯國際創意策略股份有限公司

加灣部落

 

太魯閣族文化產業園區

太魯閣族的傳統家屋有其獨特性,和其他原住民族相較還是有其差異性,為了傳承文化於考究相關文獻記載後商借台鐵用地做為文化產業之用,地點就在舊景美車站旁。

chiawan-taroko-1

chiawan-taroko-12

 

景美車站滄桑之美

景美車站建築並沒有特別起眼,或許因為廢棄不用加上人煙稀少,反而有一種滄桑美感。

chiawan-taroko-16

 

而太魯閣文化產業園區就緊鄰鐵道旁,一般而言,交通便利是地區繁榮命脈。但在狹長的景美村而言,平行的海岸及山脈間劃過的鐵道反而像是利刃劃過,將村子一分為二。

chiawan-taroko-19

 

傳統家屋

以傳統為本建造的祖屋,重現了太魯閣族最初的建築,加入時代變遷的影響與變化,例如在日據時代為了防禦而設計的窗戶、牆壁上的槍孔,以及堆放農穫的穀倉。而部落重要的灌溉水圳,是民國43年時國民政府與美國合資建造,對於族人來說,這條潔淨的水圳是便利的自來水也無法取代的。走訪神社、水圳與祖屋,回溯一段秘密舊時光。

chiawan-taroko-2

 

日期的家屋有點像是半穴屋,屋子一部份是在地平面下容易防禦。以筆筒樹為柱加上桂竹為材,採籐編方式將家屋結構牢固,包括家屋裡的床舖亦是如此。室內都會有三個石頭圍起的灶,這就是三生一灶,是太魯閣族家庭的象徵。

chiawan-taroko-7

chiawan-taroko-4

 

日治時期時,房屋的地面就升高與地面一樣,無法像以前容易躲藏及管理,當然也沒有石砌的穩固及防守強度。

chiawan-taroko-8

 

高架屋主要是用來儲存糧食,是祖先傳承下來的生活智慧。

chiawan-taroko-9

別具風味的「太」式料理

在加灣部落竟然也有泰式料理,起初甘單也被矇了,後來才知道部落的夥伴精心設計多道在地特色的「太魯閣族風味料理」,簡稱「太式料理」,完全是原住民式的幽默。

chiawan-taroko-57

 

來到太魯閣族一定少不了的紅豆糯米飯,比一般糯米再Q彈一點。

chiawan-taroko-66

 

部落美食中少不了的山豬肉,但又賦予一點創意,隨意將苜蓿芽、生菜、莎拉或酸黃瓜醬等放入口袋餅中與山豬肉一起品嚐,多了幾分清爽。

chiawan-taroko-58

 

刺蔥是部落美食用的食材,拿來燉雞湯有股特別的香氣,之前還曾喝過加上花蓮名產剝皮辣椒,那真是在這裡才有的美味。

chiawan-taroko-60

 

法式田螺是法國著名的料理,其實在原住民料理中也有媲美法式田螺的一道菜,那就是⋯⋯三杯田螺!雖然⋯⋯甘單不太敢吃,既然來了就鼓起勇氣嚐嚐吧!

chiawan-taroko-61

 

藤編DIY體驗

在加灣部落也有DIY體驗,不過我們這次沒有安排這項體驗,如果有安排到部落深度旅遊時,可以考慮加入這個項目,除了野菜香草手工皂外,還有藤編可以選擇。

chiawan-taroko-68

 

葛都桑音樂工作室

前面有提到泰雅族、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不只是語言、生活習慣類似,其實連樂器也是相似。獵首笛和口簧琴迄今已相當少見,目前在部落裡都有許多音樂人在努力推廣這些樂器,讓部落文化得以傳承及發揚,葛都桑音樂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

chiawan-taroko-73

 

口簧琴與獵首笛的音樂饗宴

這一類樂器要看到現場專業表演蠻不容易的,幾年前曾在南投仁愛的南豐社區看過一次,由賽德克族的「步達善文化藝團」現場表演,一樣的樂器都是口簧琴與獵首笛,一樣都是參與電影賽德克巴萊演員及配樂有關,當然也是一樣非常精彩,多年後還是印象深刻。

chiawan-taroko-100

 

想必很多人都不清楚口簧琴那麼幾個單調的音,為何出現擅長狩獵的原住民部落,甚至在部落文化中相當重要。其實口簧琴是交通工具之一,而獵首笛和短笛一樣只有四個音孔,正好是部落語言的音調,樂器不單是演奏的功能,而且是交談溝通的管道。當然還有其他原因,留給大家到部落來聽故事。

這幾年去過許多的部落,不過在葛都桑音樂工作室的解說是最詳細且具有深度的,加上樂器的即興表演,可以很輕易瞭解與認識部落文化與一些典故,非常建議大家可以安排到這裡來體驗。

chiawan-taroko-76

 

在剛到葛都桑音樂工作室看到原住民藝術家彼得洛。烏嘎時,以為他是很嚴肅及害羞,所以會寄情於音樂,創作許多好聽的太魯閣族音樂。他曾是五燈獎五度五關的得主,還在2015年第26屆金曲獎以《美麗的故鄉太魯閣》(東拓)拿下最佳創作獎

chiawan-taroko-84

 

當天我們聽著他以狩首笛吹奏「出草」,嚴肅而莊重的表情伴隨笛聲聽的入神,後來又用沒什麼音調感的口簧琴表演了一段,甘單聽完在偷笑⋯⋯因為他竟然吹的是台語的「丟丟噹」,原來⋯⋯不笑嚴肅的面具下也是搞笑藝人的靈魂。

 

陷阱及射箭體驗

獵人文化中的陷阱製作及射箭體驗都相當有趣且不易接觸,在這裡可親身體驗。

chiawan-taroko-87

 

臉上的紋面是真的,現在在部落裡能看到真正紋面的原住民很少,甘單是第一次見識到,特別是紋面上的汗水經由陽光的照射時,整個人在發光,被他的熱情所感染。

chiawan-taroko-90

chiawan-taroko-91

 

七里香做成的弓強悍有力,聚焦專注的眼神中看見他是天生的獵人,好像電影裡的賽德克。巴萊的領袖氣質。

chiawan-taroko-95

 

但部落裡沒那麼嚴肅啦!大部份那帥氣的模樣不能持久,沒多久他又開始搞笑了,在樹上摘下幾個快過期的柚子放在靶上,說射到的人會將他手上的柚子送給他⋯⋯,看過環形靶、山豬靶,從來沒看過「柚子靶」,又是難以忘懷的一幕。

chiawan-taroko-102

 

加灣部落與葛都桑音樂工作室資訊

chiawan-taroko-52